彩神-网址




 
  2022/6/26 4:13:50
 
网站地图 | 设为彩神-网址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   
    人才队伍
  概况  
  农科英才
  人物简介
  博士后合作导师
  专家行动
   您的位置:人才队伍  >> 专家行动
用科技助推产业扶贫——谢晓亮研究员科技助推扶贫事迹介绍

[个人小传] 谢晓亮,男,中共党员,1962年1月出生,博士,二级研究员。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,河北省中药材标准化委员会主任,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,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燕山—太行山片区组长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
        谢晓亮研究员是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,20多年来,他勇于探索、注重实践,坚持长期下乡服务三农,足迹踏遍我省道地药材产区,努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,为指导中药材生产、打造中药材特色产业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        1、一个品种,支撑一个贫困县的特色产业
        灵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,山多地少,农民创收门路窄,脱贫增收困难。谢晓亮研究员带领团队,深入调研,发现这里是药王邳彤的发祥地,《灵寿县志》记载(明朝万历年间):“灵寿慈水源头盛产红根,山民采售为生计,常做茶饮,可疗心悸”之说。“红根”就是我们《药典》中所说的丹参,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药材。灵寿历史上就盛产丹参,可现在却很少有人栽种。调查发现,丹参重茬病害严重,死亡率较高,另外传统丹参栽培需要较好灌溉条件,而灵寿大量岗坡山地,没有灌溉条件,降雨很少,多是靠天收,严重限制了丹参的种植和发展。针对问题,谢晓亮研究员培育了丹参抗病品种、脱病毒品种,研究建立了丹参仿野生栽培技术,依靠自然降雨、进行雨种雨养,在灵寿示范推广,并指导灵寿邳彤中药材合作联社发展中药材种植。目前,2700多户农民参与药材种植,亩收益增加500多元以上。灵寿丹参经过多年连续检测,丹参药材质量明显高于全国其他产区,药用指标成分高出《药典》标准1倍多。在谢晓亮研究员指导下,“灵寿丹参”申报国家地理商标认证成功,成为全国丹参名牌产品。灵寿丹参成为灵寿的特色产业,也成为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,2018年灵寿丹参产业脱贫模式在河北电视台进行了报道。2015年谢晓亮研究员被灵寿县政府聘为“灵寿县人民政府特聘专家”。
        2、一个模式,推进了中药材产业扶贫
        “柴胡玉米套种轮作技术模式”,在涉县山区广泛推广,种植面积近10万亩,发展为涉县的特色产业,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。柴胡是最难种植的药材之一,为攻克柴胡种植技术难关,谢晓亮研究员与涉县农牧局合作,组成研究团队,开展深入研究。经过多年攻关,建立了“柴胡玉米套种轮作技术模式”,解决了柴胡三大种植难题:一是播种难,柴胡种子细小,播种技术要求严格,播种深度不能超过1公分,否则出苗困难,容易造成缺苗断垄;二是土壤湿度保持难,柴胡种子出苗时间长,一般需要25天左右,因此播种后需要土壤保持湿润,怕阳光暴晒,需要遮阴,刚出土的柴胡小芽经太阳直晒,很快萎蔫死亡;三是控草难,柴胡发芽时间长,从播种到全苗需要2个多月时间,柴胡苗期长、生长慢、植株细小,而杂草生长快,又没有专门的除草剂,极容易出现草荒。“柴胡玉米套种轮作技术模式”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,玉米宽行播种,行距80公分,在玉米生长达到50公分左右时,正好到了6月底7月初、进入雨季,土壤和空气湿润,同时玉米植株形成了遮阴效果。玉米种植后有专门除草剂,在6月底7月初玉米行间基本没有杂草。这时,利用山地柴胡小型播种机,在玉米行间套播柴胡,每垄播种三行,亩播种量2.0-3.0公斤。柴胡玉米套种轮作模式很好地利用了玉米遮阴、雨季行间土壤湿润、无杂草的特点,秋季玉米正常收获,柴胡小苗生长达到5-10公分。第二年春季柴胡发苗快、生长快、封垄快,生长过程基本不用管理,秋季收获柴胡,每亩产量在40-60公斤。该项技术模式在涉县等山地梯田旱作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,不仅实现了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,又促进了柴胡生产的规模化发展,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,形成了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典型模式。涉县柴胡种植面积从2009年不足千亩,达到现在的近10万亩,较单纯种植玉米平均每亩年增加收入1228.6元,在农民脱贫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老百姓的一句话“一个劳力10亩田,两年收入4万元”,很好地反映出这个模式在产业脱贫、农民增收方面的实际效果。
        3、一项套餐技术,推进了一个资源型产业发展
        连翘为清热解毒的大宗药材,河北省野生连翘资源丰富,多分布在海拔300-1000米。但野生连翘结果少、产量极低,多数老翘药用成分含量不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,只有解决上述制约性问题,才能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,变废为宝。从2004年开始,谢晓亮研究员带领团队,利用连翘耐干旱、适应性强、侧根发达、固土保水能力强的特点,研究建立了“连翘生态栽培套餐技术”。该技术实施“三不一剪”管理:一是不浇水,通过挖集雨鱼鳞坑,依靠自然降水,满足生长需求;二是不施用化学肥料,依靠每年将适量落叶或杂草埋于鱼鳞坑,增加有机质,培肥土壤,增加根系土壤微生物;三是不打化学农药,依靠适当保留伴生植物,保持植物多样性,形成多种类昆虫相互制约,避免形成大规模纯林,造成病虫害的频发;一剪是指进行连翘整形修剪,通过修剪控制枝条旺长,更新结果枝,提高产量和质量。“连翘绿色生态种植套餐技术”在河北省涉县、武安、峰峰矿区、平山、灵寿等地快速发展,连翘生态栽培面积达到20多万亩,形成太行山连翘资源型产业,山区农民通过种植连翘,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,实现了脱贫增收。2016年4月《农民报》以“万亩连翘黄花开 昔日荒山遍地金”进行了报道,2018年1月《中国绿色时报》以“当代愚公、播绿太行”为题报道了谢晓亮研究员指导建设的井陉洞阳坡连翘基地。2018年4月10日,全国12个省的76名中药材专家,到井陉洞阳坡观摩学习连翘生态栽培技术模式。




来源:院人事处     单位:经济作物研究所     审核:李海山